一、什么是土壤结构?
自然界中各种土壤除质地为纯砂外,各级土粒很少以单粒状态存在,而常常在内外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土粒相互团聚成大小、形态和性质不同的团聚体,这种团聚体称为土壤结构,或叫土壤结构体。
土壤结构影响着土壤水、肥、气、热的供应能力,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土壤肥力水平,是土壤的一种重要物理性质。
二、土壤结构有哪些类型?
土壤结构类型的划分,主要根据结构体的大小,外形以及与土壤肥力的关系划分的。常见的土壤结构有以下几种类型:
(1)块状结构
土粒胶结成块,近立方体形,其长、宽、高三轴大体近似,边面不明显,大的直径大于10cm,小的直径为0~10cm,俗称之为“坷垃”。直径在5cm以下时为碎块状、碎屑状结构。块状结构在土壤质地比较黏重而且缺乏有机质的土壤中容易形成,特别是土壤过湿或过干耕作时,最易形成。
(2)核状结构
结构体长、宽、高三轴大体近似,边面棱角明显,较块状结构小,大的直径为10~20mm或稍大,小的直径为5~10mm,多称之为“蒜瓣土”。核状结构一般多以钙质与铁质作为胶结剂,在结构面上往往有胶膜出现,故常具水稳性,在黏重而缺乏有机质的底土层中较多。
(3)柱状结构
结构体的垂直轴特别发达,呈立柱状,棱角明显有定形者,称为棱柱状结构,棱角不明显无定形者称为圆柱状结构,其柱状横断面直径小于3cm到大于5cm,一些土壤的底土层中常有柱状结构出现,多称之为“立土”。
(4)片状结构
结构体的水平轴特别发达,即沿长、宽方向发展呈薄片状,厚度稍薄,且结构体间较为弯曲者称为鳞片状结构,片状结构的厚度可小于1cm与大于5cm不等,多称之为“卧土”或“平槎土”,这种结构往往由于流水沉积作用或某些机械压力所造成,在冲积性母质中常有片状结构,在犁底层中常有鳞片状结构出现。
(5)团粒结构
通常是指土壤中近于圆球状小团聚体,其粒径为0.25~10mm,农业生产上最理想的团粒结构粒径为2~3mm,多称之为“蚂蚁蛋”“米糁子”等。团粒结构多在有机质含量高,肥沃的耕层土壤中出现,我国东北地区的黑土,有机质含量达到100g/kg,故表土层中具有大量的团粒结构。
团粒结构经水浸泡较长时间不松散者,称为水稳性团粒结构,这种结构对调节土壤中水肥矛盾作用较大,一般高产田水稳性团粒结构较多,对土壤的孔隙和松紧状况以及对土壤肥力的调节,也具有相当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