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照对农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主要有哪些方面

农作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光具有特殊的作用,不仅影响着农作物几乎所有的发育阶段,还为光合作用提供能量。

农作物在生命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全部有机物质的碳骨架都来自于光合作用,而光合作用的能量来源是可见光。光照对农作物生产发育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光照强度

光照强度

光照强度与农作物细胞的增大和分化、体积的增长和重量的增加关系密切。每一种农作物都有适合生长发育的光照强度范围,农作物对光照强度的需求,与农作物的种类、品种、原产地的地理位置和长期对自然环境条件的适应性有关,同一种农作物不同的器官或者不同的生育时期需要的光照强度也不相同。

光照不足时,光合作用减弱,作物徒长或者黄化,抑制根系生长;作物受光不良时,化芽形成和发育不良,果实发育受阻,造成落花落果;光照过强时,发生光抑制(光破坏),即光合作用功能下降的现象,严重时甚至发生日烧、日灼等生理性病害。

影响光照强度的因素有:气候条件,如降雨、云雾等;地理位置,如纬度和海拔;栽培条件,如栽培密度、行向、植株调整以及间作套种等;栽培设施,如温室、大棚等。

2、光周期

光周期

光周期即昼夜间光期与暗期长短的周期性变化,是指一天中从日出到日落的光照长度,包括日照长度以及只有漫射光的多云天、阴天时段和曙暮光时段。光周期现象是指植物对周期性的、特别是昼夜间的光暗变化及光暗时间长短的生理响应特点,尤指某些植物要求经历一定的光周期才能形成花芽的现象。

不同的植物对光周期的需求不同,根据对光周期的要求,可以将农作物分为:

(1)长日性植物。指只有在光照长度超过一定临界值(临界光长)时开花,否则,会停留在营养生长状态的植物。如麦类、豌豆、亚麻、油菜、胡萝}、等作物。

(2)短日性植物。指只有在光照长度短于一定临界值时开花的植物。如水稻、玉米、棉花、大豆等作物。

(3)中日性植物。指当昼夜长短的比例接近于相等时才能开花的植物。如甘蔗等。

(4)中间型植物。指开花受光长影响较小的植物,又称光期钝感植物。如西红柿、黄瓜等。

光周期对农作物生长发育影响非常大,需光种子需经长日照或连续光处理才能萌发,而嫌光种子则在短日照下和在黑暗中一样可以萌发。促进或抑制这两类种子萌发的光质要求与成花诱导的要求,都通过光敏素实现。大多数一年生植物的开花决定于每日日照时间的长短,此外块根、块茎的形成,叶的脱落和芽的休眠等也受到光周期的控制。如短日照有利于马铃薯形成块茎;树木叶片一般在秋天短日照下容易脱落;路灯旁的行道树由于昼夜受光,落叶往往延迟。

3、光质

光质随地理位置和季节的变化而变化,另外因天气及其他遮挡材料而变化,如散射光强度低,但红、黄光比例可达50%左右,而直射光只有37%的红、黄光。

光质对农作物的生长发育至关重要,首先,光质作为一种能源控制光合作用,叶片吸收的光以可见光为主,即同化太阳光谱380~710nm区间的能量。太阳光中被叶绿素吸收最多的是红光,作用也最大,黄光次之,蓝紫光的同化作用效率仅为红光的14%。

其次,光作为一种触发信号影响作物的生长。不同光质信号被作物体内的光敏素、蓝光/近紫外光受体(隐花色素)、紫外光受体感知,进而影响作物的光合特性、生长发育、抗逆和衰老等。如红光能加快长日性作物发育、延迟短日性作物发育,蓝紫光能加快短日性作物发育、延迟长日性作物发育;黄光有利于花青苷形成,紫外线有利于维生素c的形成;球茎甘蓝膨大的球茎,在蓝光下易形成,而在绿光下则不易形成。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zzsn.net/tech/118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