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尖茶手工制作的具体步骤和方法是什么

毛尖也称豫毛峰,属绿茶类,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河南省著名特产。毛尖茶手工制作有9道工序,具体步骤和方法如下:

1、 筛分

将采摘的鲜叶根据不同的品种进行分类。区分晴天叶、雨水叶、早上采的鲜叶和下午采的鲜叶,然后分别用网眼竹编筛子进行分级,剔除碎叶及其他异物,分别盛放。

毛尖茶手工制作的具体步骤

2、 摊放

将筛分后的鲜叶平摊在清洁的簸箕内,厚度5~10cm,置于室内通风处摊晾,雨水叶和含水量高的鲜叶宜薄摊,晴天叶或中午、下午采回的鲜叶宜厚摊,每隔一定时间轻翻1次。

室内温度控制在25℃以下,防太阳直射。摊放时间根据鲜叶等级控制在2~6h之间,待青草气消失。

3、 生锅

采用专用炒锅,锅口直径84cm(事先磨洗光滑无锈),生锅呈35。左右倾斜,锅台前方高40cm左右,后壁高1m以上,与墙贴合。

生锅用干木柴作燃料,锅温保持在140~160℃,每锅投放鲜叶量500g左右。以掌心试探锅温,掌心距锅心3~5cm,有烫手感即投鲜叶。

用茶把(细软竹枝扎成的圆帚)稍快反复挑翻青叶,经3~4min,待青叶软绵后,用茶把尖收拢青叶,在锅中转圈轻揉裹条,即将杀青适度的茶叶,用茶把在锅内顺斜锅自然旋转,动作由轻、慢逐步加重、加快,不时抖动挑散,反复进行。

待茶叶进一步软绵卷缩,初步形成泡松条索,嫩茎折而不断,然后用茶把尽快将茶叶全部扫入锅内。生锅历时7~10min,茶叶含水率控制在55%左右。

雨、露水茶叶,火温提高10~15℃,勤翻多抖。一般嫩叶水分较多,火温稍高,动作宜轻。

4、熟锅

熟锅与生锅规格一致,二者并行排列,呈40度倾斜。在接纳生锅转来的茶叶后接续操作。

锅温80~100℃,开始仍用茶把操作,并以把尖将茶团打散,然后以把尖团揉茶叶,继续“裹揉”,不时挑散,反复进行,经3~4min后,茶条进一步紧缩,将茶把稍放平,进行“赶条”。

待茶条稍紧直,互不黏附时,即用手“理条”,掌心向下,拇指与食指稍张开成“八”字形,其余三指与食指并拢,稍向内弯曲,呈抓东西的虎口状,抓起锅中部分茶叶稍握紧,以抓满手心为宜。

然后,离锅心10cm高左右,手腕使劲,将手中部分茶叶从“虎口”甩出,撒开抛到茶锅上沿,如此反复进行,逐渐形成紧细、圆直、光润的外形。

全过程操作历时7~10min,当茶叶含水率降至30%时,立即清扫出锅,摊在簸箕内。

5、初烘

将熟锅陆续出来的4~5锅茶叶并作一烘,均匀摊开,厚度2cm左右为宜。选用优质无烟煤,点燃后用薄灰铺盖控制火温,保持火温在90~100℃。

根据火温大小,每隔5~8min轻轻翻动1次,经20~25min,待茶条定型,手抓茶条稍感戳手感,茶叶含水率降至15%左右时,即可下炕。

6、摊晾

将初烘后的茶叶及时摊放在大簸箕内,置于室内摊晾,摊放厚度30cm左右,摊放时间4h以上。

7、复烘

将摊晾后的茶叶再均匀摊放在簸箕内,厚度4~5cm,然后轻轻置于烘炕上,火温60~65℃,每烘摊叶量2.5kg左右,每隔10min轻轻翻动1次。

待茶条固定,手揉茶叶即成粉末状,方可下炕。复烘时间30min左右,茶叶含水率控制在7%左右。

8、毛茶整理

将复烘后的毛茶摊放在工作台上,将茶叶中的黄叶、老枝梗及非茶类夹杂物剔除,然后进行分级。

9、再复烘

将茶叶进一步干燥,使含水率控制在6%以下。摊放厚度5~6cm,温度60℃左右,每烘摊叶2.5kg左右,隔10min左右,当手摸茶叶有热感即翻动1次。经30min左右,待茶香显露、手捏成碎末时下烘。

最后分级、分批放于大簸箕内,适当摊晾后及时装进洁净专用的大茶桶密封,置于干燥、低温、卫生的室内保存。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zzsn.net/tech/112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