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品加工过程中原料的预处理主要有哪几种

果品加工的预处理(又称为前处理)对其制成品的影响很大,如处理不当,不但会影响产品的质量和产量,而且会对以后的加工工艺造成影响。预处理主要包括分选、清洗、去皮、修整、切分、护色、烫漂(预煮)、抽空等工序。

果品加工过程中原料的预处理

(1)分级

选择原料需要考虑品种、成熟度和新鲜度,通常情况下,分选包括去杂和分级。去杂的目的是剔除不合适的和腐烂霉变的原料,剔除受病虫危害的、畸形的、品种不统一的、成熟度不一致的、破裂或机械损伤不合要求的。分级是按照加工品的要求采用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级,常用的分级标准有大小分级、成熟度分级、色泽分级和品质分级。

通常情况下,视不同的果品种类和这些分级内容对果品加工制品的影响程度,分别采取一种或多种分级方法。例如,制作罐头、水果蜜饯及干制品需要大小一致、形态整齐的果品,可以用分级板进行大小分级;无须保持果品形态的制品,如果汁、果酒和果酱等对原料的大小无要求,主要在于成熟度、色泽和香气。

(2)清洗

果品表面不可避免地会受到泥沙、微生物、残留农药乃至包装衬垫物的污染,为了保证制品符合卫生要求,必须对果品原料进行清洗,这是预处理工艺中的重要一环。

清洗的水温一般是常温,有时为了增加洗涤效果可以用热水,但热水不适用于柔软多汁、成熟度高的果品。果皮上残留毒药的原料,还需要用化学药品洗涤,一般常用的化学试剂为0.5%~1.5%盐酸溶液、0.03%~0.6%漂白粉溶液。操作时先将原料浸泡在清洗剂溶液中,在常温下浸泡几分钟,然后用清水洗净。

清洗方法可选用手工清洗或机械清洗,应根据生产需要、果品表面的状态和污染程度、果实的耐磨耐压性质来确定清洗方法。

(3)去皮

很多果品原料的外皮一般都较粗糙或有绒毛,具有不良风味,应当去掉,以提高制品的品质。只有在加工某些果脯、蜜饯、果汁和果酒时才不用去皮。去皮必须做到适度,去掉不合要求的部分即可。

(4)护色

果实去皮后,与空气接触会迅速变褐,从而影响产品外观,也破坏了产品的风味和营养,这种褐变主要是在酶的作用下发生的。加工过程中氧气在果品中多酚氧化酶的催化下,能使具有儿茶酚类结构的酚类化合物聚合成黑色素。一般护色措施均从排除氧气和抑制酶的活性两方面着手,在加工预处理中所用的方法有以下三种:

①护色。将去皮后的果品浸于一定浓度的食盐水中,因为食盐对酶的活力有一定的抑制和破坏作用,同时氧气在盐水中的溶解度比空气中小,所以有一定的护色效果。加工中常用1%~2%的食盐水护色,桃、梨、苹果均可用此法。

②亚硫酸盐溶液护色。亚硫酸盐既可以防止酶褐变,又可抑制非酶褐变,效果较好,常用的亚硫酸盐有亚硫酸钠、亚硫酸氢钠和焦亚硫酸钠等。加工罐头时应采用低浓度的亚硫酸盐溶液,并尽量脱硫,否则易造成罐头内壁产生硫化斑,干制时可采用较高的浓度。

③酸溶液护色。酸性溶液可降低多酚氧化酶的活性,因为氧气的溶解度较小并兼有抗氧化作用,大部分有机酸还是果品的天然成分,所以优点甚多。常用的酸有柠檬酸、苹果酸和抗坏血酸。

(5)烫漂

在果品加工中常常采用热烫的方法加以处理,就是将果品原料用热水或蒸汽进行短时间的加热处理。其主要作用是钝化酶的活性,使果品内的酶钝化;通过加热排除果品组织内的气体,使组织软化。由于酶的钝化和内部气体的排除,减少了褐变的条件,从而保持了色泽。通过烫漂还可杀灭部分附着于原料上的微生物,减少了半成品的带菌数,提高杀菌效果,去除某些果品中的不良风味。

常用的烫漂方法有两种,一种是浸泡法,即将原料浸入一定温度的热水中,保持一定时间,然后取出,冷却;另一种是喷射蒸汽法,即将原料传送入隧道,采用高温高压蒸汽进行喷射,达到灭酶和灭菌的效果。烫漂的温度、时间视果品的种类、块形大小及工艺要求等而定,通常以果品的过氧化物酶完全失活为准。

(6)其他预处理

有些果品加工过程的预处理还包括其他一些特定步骤,比如切分、抽空等。体积较大的果品干制、装罐等时,为保持一定的形态,一般需进行切分,根据需要可以采用手工或机械进行切分。某些果品原料如苹果,其内部组织较松,含空气较多,对加工特别是对罐藏不利,可将其中的空气抽出,并以介质(糖水或盐水)填充。另外,制作果饴、果酱的原料需要破碎,以便煮制;制作果汁、果酒的原料需破碎,以便于取汁。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zzsn.net/share/72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