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平菇必须进行品种搭配

目前全国各省(市、区)均有不同规模的平菇栽培,除了以鲜菇供应市场外,还制成罐头和加工成盐水菇远销国外。

本文为大家介绍为什么平菇必须进行品种搭配,以及近年来平菇有哪些新菌种。

一、为什么生产平菇必须进行品种搭配

平菇必须进行品种搭配

大规模生产平菇必须进行品种搭配。首先,平菇是利用自然温度进行生产,采用品种搭配可以缓解出菇高峰期的问题。如果不采用品种搭配,同一品种在采收高峰期易造成采收不及时而降低质量或烂菇。

其次,平菇进行品种搭配,是预防特殊年份和特殊气候对某些品种造成不出菇或绝收现象发生。

二、近年来平菇有哪些新菌种

平菇有哪些新菌种

每年都要更新菌种,否则,在同一地域内连续栽培同一菌种时,就会出现抗性差、产量低等诸多问题。

(1)8359

中广温型菌株,适应春秋季节出菇;发菌温度5~36℃,最适24~28℃;出菇温度5~25℃,最适18~20℃;丛生或覆瓦状叠生,大朵形,菌盖灰至深灰色,菌柄细短,菌褶白色、细密,叶片中等偏小,朵形紧凑,菌肉紧实,商品性好。该菌株抗杂抗病力强,一般生产中不会感染黄菇病等病害,丰产性好,按“爆发出菇技术”进行管理,一般第一潮菇生物学效率可达150%以上,试验中最高超过182%,是今后春季和早秋栽培当家种之一。

(2)hp(韩平厚片)

中广温型菌株,适应春秋季节出菇。发菌温度4~36℃,最适25℃左右;出菇温度4~25℃,最佳16℃左右;菌盖灰至深灰色或浅黑色,菌柄硬实、细短,菌褶不齐、白色、细密,叶片中等偏小、较厚,菌肉白色,丛生或叠生,朵形紧凑,菌肉紧实,商品性高。该菌株抗杂抗病力强,一般生产中不会感染黄菇病、褐腐病等病害,高产稳产性与8359相仿,是今后春季和早秋栽培主导种之一。

(3)高温9号

高温型菌株,适应夏季出菇。6个高温菌株品比试验中,该菌株明显表现抗高温、抗病抗杂等指标优于其他菌株;发菌温度6~38℃,最适25℃左右;出菇温度12~36℃,最适20~25℃;菌盖灰色,随温度升高而逐渐变浅,低于20℃时菌盖可变为深灰色,小拱棚栽培时显现浅灰至稍有褐色,菌柄较硬,稍长,菌褶白色、细密,叶片中等偏大,菌肉白色,丛生或叠生,少单生,朵形较紧凑,菌肉紧实,商品性高;夏季一般市场批发价在5元/千克左右。该菌株抗杂抗病力强,一般生产中污染率在5%以下,不感染黄菇病、褐腐病等,高产稳产性好,是今后复季生产必选主导种。

(4)高温型平菇新菌株

高温型平菇,历来是以白色为主,即使有深色菌株,也大多表现为带有土色、褐色等,难以被消费者接受。

高温灰:菌丝在6~37℃条件下均可生长,但以28℃表现最好;出菇温度温度为10~36℃。随着温度的降低,菌盖色泽逐渐加深,最终成为灰黑色;达到或超过28℃以后,菌盖逐渐变浅为灰色、灰白色。菌柄较细、较短,菌株抗杂、抗病性能好,几乎不侵染黄菇病等病害。一般棉籽壳栽培生物学效率在100%~220%,为夏季栽培首选种。

高温黑:菌丝生长与子实体生长的温度性状,与高温灰相仿,只是在相同的温度下菌盖色泽稍微深一些。在25℃以下时,菌盖呈现灰黑色。该品种光泽度极好,朵形大、形态周正,商品性状好,抗杂、抗病性较高。

(5)厚黑93

低温型菌株,适应冬季11月至翌年3月出菇;发菌温度3~34℃,最适25℃左右;出菇温度2~28℃,在16℃左右时表现最佳。丛生或覆瓦状叠生,朵形紧凑,菌盖形态周正、光滑光亮,深灰色至黑褐色,温度低于10℃时则表现油黑色。典型特点是耐低温性强,0℃条件不长菌刺,短期结冰不死亡,耐二氧化碳能力强,适于粗放管理。菌柄短至近乎无柄,菌褶延生、白色,叶片较厚、表面黑灰色,菌肉白色。菌肉紧实,商品性高。该菌株抗寒、抗杂、抗病力强,一般生产中污染率近乎为零,一般不会感染黄菇病、褐腐病等常见病害,高产稳产性与2006相仿,是近年来冬季及早春出菇时主选菌株种之一。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zzsn.net/share/227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