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地区可以采用哪种形式的葡萄根域限制栽培

可露地越冬的多雨栽培区

(1)可露地越冬的多雨栽培区

在降雨量1000毫米以上的长江以南地区,土壤含水量过高是影响葡萄品质、诱发裂果的重要原因。采用根域限制栽培,根系吸水区域被严格限制在很小的范围内,通过叶片蒸腾可以及时使根域土壤水分含量降低,能有效提高品质和克服裂果。此类地区根域限制模式可采用垄式、沟槽式和垄槽结合式。

可露地越冬的少雨地区

(2)可露地越冬的少雨地区

降雨量低于800毫米的可露地越冬地区,土壤不结冻,根系不会受冻,但地下水位较低,不能采用垄式根域限制栽培,宜采用沟槽式。

北方露地越冬干旱区

(3)北方露地越冬干旱区

土壤的极端低温高于-3℃,气温极端低温高于-15℃的可露地越冬区域,采用沟槽式根域限制栽培,可以大大减少养分、水分的渗漏损失。

(4)北方干旱寒冷、沙漠戈壁地区

北方特别是西北干旱沙漠、戈壁地区,土壤漏水涌肥严重,采用根域限制不仅可以优质高产,而且节肥节水效果极明显。但冬季不能露地越冬,需埋土防寒,同时冻土层厚,根系容易遭受冻害,故宜采用沟槽式将根域置于地表下极端低温在-3℃以上的土层。

(5)西北半干旱山地的根域限制模式

甘肃天水等北方半干旱山区,年降水量远远低于地面蒸发量,而且有限的降水又会顺坡流失,水土和肥料营养均会流失。通过根域限制,集中有限的降水到葡萄根域,是半干旱山地葡萄高产优质的重要途径。

半干旱山地的根域限制栽培主要是集中雨水到根域范围内,并在根域内填入储水、保水能力强的材料,使一次降水可以长时间供给植株。

适宜的模式:在坡地沿等高线开宽120厘米、深80厘米的栽植沟,在沟的两侧壁和底部覆以地膜,防止雨水渗入根域以外的土壤。但底部要留出宽度20厘米的部分不覆膜,使部分根系能伸入地下,遇到大旱灾年时吸收深层土壤水分,保证不致干枯死亡。

沟中填入土肥混合物50厘米深度后栽植葡萄树,留出30厘米深用于蓄积雨水和冬季埋土防寒。为了蓄积更多雨水,在定植沟的内侧坡面上覆盖一定宽度的地膜。

(6)盐碱滩涂地

盐碱滩涂的利用是一个非常困难的课题,传统的方式是漫灌洗盐等工程措施或栽培耐盐植物。工程措施投入极大,耐盐植物的耐盐能力也有限。采用根域限制方式既可避免耗资巨大的洗盐工程,又不受作物耐盐性的限制,是一项非常有效的技术。适宜应用模式:采用沟槽式、垄式根域限制栽培模式。

用客土土壤填充根域,将葡萄栽培在客土土壤的根域中,应用滴灌技术供给营养肥水,则可以完全保证葡萄树的生长和结果不受盐碱地的影响,实现高产优质栽培。

(7)少土石质山坡地

在20世纪70年代,曾经用“千里万担一亩田”的方法改造沙石峪。这样改造,工程量太大,既不经济,也不科学。如果运用根域限制的理论进行葡萄栽培,每亩只需要40平方米的客土,在20%~25%的地面上堆砌栽培根域即可。而且只要有少许平坦的地面堆砌根域,让树冠延伸分布到地形不适宜耕作的陡坡或凸凹不平的区域,可以大大提高荒山、陡坡的利用率,生产出的果实品质比平地更好。

对土壤很少的石质山地可应用如下模式:在坡地的小面积平坦处,在下侧沿堆砌石块围成坑穴,内填客土和有机材料构成根域栽植葡萄即可。在没有灌溉条件的石质山坡地,根域内应多填充吸水能力强的有机质材料(如秸秆等),以提高根域保水能力。

(8)观光葡萄园

观光葡萄园的特点是游客要进入果园进行休闲游览,游客的踩踏会严重破坏土壤结构,采用根域限制的方式既可保证葡萄的根系处在一个良好土壤生长环境中,又可以留出足够的地面供游客活动(如休闲、漫步、餐饮、娱乐等)。

适宜栽培方式是沟槽式或穴式栽培。同时可以配合景观需求做一些美化构造,如庭院栽培时可以配箱式根域限制模式美化环境,也可用泥炭、沼渣或食用菌基质废料、秸秆、熏炭(谷壳经过炭化处理)、稻糠等发酵物作介质进行无土栽培,或适量拌土进行半无土栽培(拌以1/10~1/5黏土,基质有机质要达到20%以上。全氮含量达到2%以上)。也可以用有机肥料作基质进行有机基质栽培,只进行灌水,不施用化学肥料也能满足葡萄生长发育需要。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zzsn.net/pruning/85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