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防治草莓白粉病

白粉病为草莓常见病害,露地栽培发生较少,保护地栽培中广泛发生。我国东北地区,白粉病发生严重。

(1)草莓白粉病的发病症状

怎样防治草莓白粉病

白粉病主要危害叶片、果实、果梗,叶柄、匍匐茎上很少发生。被害叶片发生大小不等的暗色污斑,随后在叶背斑块上产生白色粉状物,后期呈红褐色病斑,叶缘萎缩、枯焦,叶向上卷曲,呈汤匙状。花蕾、花感病后,花瓣变为红色,花蕾不能开放。

果实早期受害时,幼果停止发育、干枯;后期受害,在果面上形成一层白色粉状物,果实停止膨大,着色变差,失去商品价值。受害严重时整个植株死亡。温室内发病严重。

(2)草莓白粉病的发生规律

草莓白粉病的发生规律

白粉病在整个生长季可不断发生。真菌生长后期,形成黑褐色子实体越冬,也可在植株上以菌丝体越冬。

病原菌主要靠空气传播,在15~25℃的气温条件下蔓延很快。病原菌孢子活动的适宜温度为20℃左右,低于5℃和高于35℃均不发病,属于低温性病菌,在盛夏高温季节发病较轻。

干燥及高湿的条件下都可造成病害蔓延。但病原孢子在有水滴的情况下不能发芽。降雨可抑制孢子飞散,而在晴天午后大量飞散传播。

(3)草莓白粉病的防治方法

草莓白粉病的防治方法

①选用抗病品种

宝交早生、哈尼、群星等品种对白粉病有较强的抗性;春香、达娜、丽红均不抗此病。

②实行轮作换茬

宜与豆类、瓜类、十字花科蔬菜轮作,小麦较好,茄科作物与草莓有共同的病害,不宜轮作。培育壮苗,合理密植。

③加强栽培管理

注意园地、保护地的通风条件,雨后及时排水。合理施肥,施足基肥,以腐熟有机肥、磷肥为主;合理追肥,以氮磷钾复合肥为主,忌偏施重氮肥。

④减少病源

冬季清园,烧毁病叶。及时摘除贴在地面上的老叶及病叶、病果,并集中深埋。初期发现发病中心,可将病叶剪除烧毁。在发病重的地区,采收后全园割叶,然后喷药。日光高温土壤消毒。

⑤生态防治

调控棚室湿度,采用起垄双行移栽与全膜覆盖技术,有利提高地温,增强光照,降低棚内空气湿度。膜下滴灌、适时通风也能降低棚内的湿度,可有效避免棚膜积水或滴水,减少发病。把握好科学用水、宁干勿湿的原则,做到小水勤灌,切勿漫灌。冬季棚内灌水可在上午进行,灌水后先提高棚温,后调节放风量,以防棚内湿度过大,一般上午11点左右通风降温降湿,下午4点左右盖棚保温。

在不影响草莓生长的条件下,尽可能延长通风时间。高温闷棚,中午高温闷棚防治草莓白粉病,控制棚温在35℃左右,闷棚时间每次不超过2小时,通过2~3天的间歇性闷棚,才能杀死病菌。此外,还需保证一定的通风降温正常管理间隔时间,促使草莓恢复生长。但是在应用中必须慎重操作,严格控制温度,避免造成损失。

⑥物理防治

在草莓白粉病发病前喷施27%高脂膜乳剂80~100倍液,在叶片外表形成一层保护膜,不仅可以防止病菌侵入,还可造成缺氧条件,使病菌死亡,一般5~6喷1次,连续喷3~4次。

⑦生物防治

于定植前喷洒2%农抗120或2%武夷菌素(bo-io)as200倍液,隔6~7天喷1次,连续喷2~3次。

⑧药剂防治

防治时期大致掌握在露地栽培开花前、匍匐茎发生期、定植后,保护地栽培在花期前后。应在发病初期及时进行防治。定植前为减少越冬病菌,可喷5000倍液世高或600倍液多菌灵。药剂防治用1%多抗灵100倍液与15%睛菌唑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轮换使用,间隔7~10天。也可用70%甲基托布津800倍液和3.4%白粉净乳剂1000倍液混施。花期至采收不喷药,可用硫磺粉250克加锯末500克混合后分装多份,在棚室内晚间熏蒸防治。硫磺熏蒸易产生药害,使用时应注意,室内湿度不宜高。为防止白粉病产生抗药性,最好是几种农药交替使用。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zzsn.net/pruning/19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