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除草剂除草效果的因素有哪些

选定除草剂品种,确定其对作物没有药害后,主要考虑的问题就是怎样利用各方面因素,有效提高除草剂的除草效果。因此有必要对此作进一步阐述。

1、土壤因素

土壤因素

土壤质地及土壤有机质含量会影响除草剂在土壤中的吸附性和淋溶性。

一般情况下,质地黏重、有机质含量高的土壤对除草剂分子的吸附性强,而且淋溶性差,影响除草剂除草效果的发挥,而质地偏砂性、有机质含量低的土壤对除草剂吸附性小,淋溶性好,除草剂药效能很好发挥,所以在使用土壤封闭型除草剂时,前一类土壤用药量要适当加大一些,后一类土壤用药量要适当减少一些。

土壤微生物对除草剂药效发挥也有影响,多数除草剂为有机化合物,进入土壤后被一些微生物降解,如敌稗容易被土壤微生物降解而失去活性,不能用作土壤处理剂,一般微生物在湿暖、潮湿、肥沃的土壤中易于繁殖,这些类型的土壤,除草剂容易降解。

土壤含水量越大,土壤簇粒表面被水占据,土壤对除草剂吸附小,除草剂药液充满土壤微粒空隙间,有利于除草剂药效的发挥,同时土壤含水量大,除草剂药液不被土表吸附,有一定淋溶性,除草剂能够到达杂草发生部位,更好发挥除草作用。

2、温度、湿度及光照

温度、湿度及光照

一般情况下,气温高时杂草吸收、输导除草剂的能力强,同时药剂的化学活性也强,除草剂药效容易发挥;相反气温低时,除草剂效果难于发挥。但同时,气温高时也增加了除草剂药害的可能性。因此对一些安全性不高,选择性不强的除草剂高温情况下使用要充分考虑药害问题。

湿度大可延缓落在植物表面除草剂药液干燥的时间,并且有助于叶面气孔的开故,除草剂容易被吸收,除草效果好。

日照强时,植物光合作用旺盛,同化产物多,运输最大,除草剂进入植物体内后能随同化产物迅速到达作用部位。例如百草枯晴天地药后1个小时就表现症状,而阴天使用则药效很慢。

3、施药时期

施药时期

除草剂的使用时期可以分为出苗前使用和出苗后使用。出苗前使用有两种情况,即播前茎叶处理、播后苗前土壤封闭处理,播种时田间杂草严重可用灭生性除草剂进行一次茎叶处理,安全期后再播种,没有杂草或者杂草已经被翻除的新整地块,可进行播种后出苗前除草剂土壤封闭。

出苗后使用也有两种情况,即茎叶处理和土壤处理,茎叶处理就是针对作物苗和杂草同时进行除草剂喷雾、苗后进行茎叶喷雾的除草剂要求有很高的选择性,才能既达到除草目的,又保证作物安全。苗后土壤处理就是作物出苗后,使用除草剂定向对作物根际周围土壤进行喷雾,这种喷雾方法由于是定向施药,所以对除草剂的选择性要求不高,但是费工费时。

苗期茎叶处理时首先要考虑除草剂对苗的安全性,在安全性得到保障的基础上,杂草草龄越小使用除草剂除草效果越好。

4、施药技术

除草剂使用时,无论是土壤封闭还是茎叶喷雾都要求足够的加水量,尤其在土壤壤情不好,或者天气干旱时,用水量的多少直接影响除草效果,水量太少,喷雾后水分很快挥发,除草剂不能形成药膜,也很难进入植物体内,除草效果差。一般情况下,为保证除草剂药效的发挥,每公顷用水量不能低于450千克。

阴雨天、风天降雨无常,施药后随时面临雨水的冲剧,除草剂喷雾后,药液展着在杂草表面要有足够的时间才能进入体内产生作用,一般茎叶处理除草剂喷施后,最少要半天不下雨才能保证除草效果。另外,风天除草剂药液容易源移,对邻近作物造成药害,因此阴雨天、风天尽量不施用除草剂,选择风和日丽的晴天使用,除草效果会更好。

土壤封闭除草剂中有许多品种有光解反应,喷药以后要适当混土,使除草剂进入浅层土壤中,既可避免光解,又增加了淋溶性。喷雾时要尽量使药液喷洒均匀,不要漏喷,不要重复喷施,田间有微风时也可以喷施,但注意要压低喷头,防止漂移,不能顶风喷雾。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zzsn.net/mop/71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