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兽药包合技术的应用研究

包合技术也就是包被技术,是指一种分子被包藏于另一种分子的空穴结构内,形成包合物(inclusion compound)技术,这种包合物是由主分子(host molecules)和客分子(guest molecules)两种组分组成,主分子即是包合材料,具有较大的空穴结构,足以将客分子(药物)容纳在内,形成分子囊(molecular capsules)。

1987年c.j.pederson、d.j.cram和j.m.lehn联合获得诺贝尔化学奖以来,包合技术越来越被人们熟悉和重视。在欧洲,可包衣的药物固体制剂主要是西药,其主要成分是高效、味苦、避光、稳定性差、刺激性强的化学药。

一、包合技术的优势

1、可提高药物稳定性。一些药物对光、热、空气敏感,包合后可延缓药物的氧化和水解,达到提高药物稳定性的目的。

2、液体药物微粉化。对药物进行包合后可得到包合固体,具有固体的优点。

3、防止挥发性成分挥发,如挥发油的包合物,提高产品质量。

农药知识

浅谈兽药包合技术的应用研究

4、遮盖药物的不良气味、口味,改善口感,降低药物刺激性、毒副作用和增加动物用药的顺应性。

5、防治配伍变化,屏蔽消化道内各种消化酶对药物分子的各种生化分解,最大限度的保证药物有限成分充分利用。

6、调节释放速率、实现缓控释释放,提高药物生物利用度。

7、控制药物的释放部位,如靶向制剂又称为靶向给药系统(targeting drugsystem,tds),将药物输送到病灶的靶点,提高药效,降低剂量,降低毒副作用,提高药物的安全性、有效性和可靠性。

此外,口服缓 (控 )释制剂能够降低血药浓度波动,减少给药次数,提高疗效,降低不良反应,而且使用方便,因此,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

二、常用的包合材料及方法

1、材料

常用的包合材料有环糊精、纤维素、甘露醇、乳糖、蔗糖、蛋白质、核酸及薄膜衣材料等,其中的薄膜衣材料分为胃溶型、肠溶型和水不溶型,胃溶型薄膜衣材料有羟丙基甲基纤维素(hpmc)、.羟丙基纤维素(hpc)、丙烯酸树脂胃溶性(e,iv)、聚乙烯吡咯烷酮(pvp)。

肠溶型则在胃中保持完整而在肠道内崩解或溶解,有邻苯二甲酸醋酸纤维素(cap)、邻苯二甲酸羟丙基甲基纤维素(hpmcp)、邻苯二甲酸聚乙烯醇酯(pvap)、苯乙烯马来酸共聚物(styma)、丙稀酸树脂肠溶性(1、s,i、ii、iii)和虫胶。

水不溶型有乙基纤维素(ec)、醋酸纤维素、和丙稀酸树脂。不溶性(r1、rs)。辅助物料如增塑剂可降低聚合物分子间的作用力,提高衣层柔韧性,增加其抗撞击强度。

水溶性增塑剂如丙二醇、甘油、peg。脂溶性增塑剂如柠檬酸三乙酯、甘油三醋酸酯、蓖麻油、邻苯二甲酸二乙酯、邻苯二甲酸二丁酯、乙酰化甘油酸酯等。遮光剂如二氧化钛。溶解包和材料溶剂有水、乙醇、甲醇、丙酮、异丙醇或混合溶剂。比如,乙基纤维素(ec)是纤维素链中的部分羟基被乙氧基取代的纤维素衍生物,是应用最广泛的水不溶性纤维素衍生物之一,在药剂中有多种用途,如:可用作黏合剂、薄膜包衣材料,亦可用作骨架材料制备多种类型的骨架型缓释制剂,用作混合材料膜制备包衣缓释制剂,用作包囊辅料制备缓释微囊,还可作为载体材料广泛地用于制备固体分散体等。近年来人们对ec缓释制剂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均获得了令人满意的缓控释效果。

2、常用的包合技术方法

常用的包合技术方法有饱和水溶液法、研磨法、超声波法、冷冻干燥法、喷雾干燥法、液-液或汽-液法。

饱和水溶液法适合于易溶于水的药物和包合材料。药物为油时,包合材料药物为6:1,包合时间30分钟以上饱和效果最佳。

研磨法是工业生产中常用的胶体磨,包合材料加2~5倍水研匀后加入药物制成糊状,低温干燥,洗涤,再干燥即得包合体。

超声波法是将包合材料和药物在超声波冲击力下混合析出沉淀,洗涤,干燥后即得稳定的包合物。

冷冻干燥法适用于受热过程中易分解且易溶于水的药物。

喷雾干燥法适用于遇热较稳定、难溶性或疏水性药物。包合物验证的方法有x-射线衍射法、红外光谱法、核磁共振谱法、荧光光谱法、圆二色谱法、热分析法、薄层色谱法和紫外分光光度计。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zzsn.net/mop/180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