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子在我国已有两千多年药用历史,早在《神农本草经》中有记载,主产于四川、陕西、云南等地区。
一、选地与整地
选择日照充足、地势高燥、土壤疏松肥沃、微酸性和灌溉方便的壤土或沙质壤土地块。一般选3年内未种过附子的水稻田为好,不宜在种过茄子、白术等植物的地中栽植。
可于8月先犁地炕垡,12月再反复犁耙两次,亩施5000公斤腐熟厩肥和100公斤饼肥,深耕20~25厘米,耙细整平,做成100~130厘米宽平畦。
二、选种方法
乌头品种较多,经过多年鉴定筛选发现抗逆性强、产量高、质量好的以下3个品种可作为栽培种:
1、南瓜叶乌头。南瓜叶乌头顶叶形似南瓜叶,块根较大,圆锥形,加工率高,耐肥、晚熟、高产。但抗病力较差,在综合防治白绢病条件下,产量较稳定,为目前产区主流品种。
2、莓叶子。茎粗壮,节较密,基生叶蓝绿色,茎生叶大,块根纺锤形。其单株乌头产附子6.3个,平均亩产51850个,附子平均亩产456.6公斤,产量较高而稳定。
3、艾叶乌头。艾叶乌头顶叶向上伸展,叶厚,块根圆锥形,单株乌头产量3.2个,平均亩产2.77万个,所种附子平均亩产368.3公斤,产量虽低,但较抗病。
三、种植方法
附子主要用块根繁殖,栽前选直径2~9厘米,色鲜、无伤、个圆、芽口紧包的块根,用50%的退菌特800倍液或50%的多菌灵500倍液浸种3~4小时,捞出晾干表面水分,随即在整好的畦内按行距25厘米,开8~9厘米深的沟,将种根按株距10~12厘米栽于沟内,芽头向上,覆土踩实,盖土6~9厘米,不宜埋得太深,以免影响附子出苗。
栽种附子,每畦栽四行,平均每亩下种量100~125公斤,合12760个左右。为便于间作套种,下种时即在畦的向阳一边预留15~20厘米空地作套种作物面积,将附子栽在套种作物的另一边。
栽种期10~11月为宜,要求在冬至节令前6~7天栽完,播种过迟(冬至节令后)不利当年须根的生长发育,来年随气温升高往往先发芽,后扎根苗,苗瘦秆细,抗逆抗病力差;适时栽种,可于年前扎根,第二年出苗旺,块根大、产量高;如栽种过晚,年前不扎根,第二年出苗不齐,则生长不旺,影响产量。
四、附子的套种
附子下种后于当年冬季在畦面点种菠菜,畦边套种一行青笋(株距40厘米),来年2月底3月初菠菜收完后,附子尚未出苗。4月中旬青笋收获后,及时套种玉米,按株距45~50厘米,每穴留2苗。7月中旬附子收获后可在畦面播种白菜,秋季白菜收获后,可栽油菜或播种小麦。
五、灌溉排水
附子既怕干旱又怕水涝。夏季高温干旱,尤其在修根后2~3天无降雨时,应及时灌水。选择上午或傍晚引水沟灌,注意不要漫上畦面和在田间久停,防止因大水漫灌和长时间浸泡引起湿害,造成死苗和根部腐烂。6月上旬以后,天气炎热应停止灌溉。大雨后应及时排水,尤其是夏季高温突降暴雨时应及时排涝,否则水浸和雨后高温暴晒会引起土壤过分蒸腾,病菌侵染蔓延,造成块根腐烂。
六、施肥要点
附子喜肥,生长期较短,除施足基肥外,生长期要追3次肥。第一次施肥在补苗后10天,苗高15~18厘米时进行,在行间开沟,亩施人畜粪水1500~2000公斤或15公斤碳酸氢铵或7~8公斤尿素,促进苗期生长。
第二次施肥在第1次修根后,结合浇水,每亩施腐熟人畜粪水2500公斤或氮素化肥5~7.5公斤,促块根膨大。
第三次在第2次修根后,施肥方法和位置与第一次相同,肥料种类和数量与第二次相同。每次施肥后盖土并将沟内泥土提到畦面,保持畦面弓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