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子在我国已有两千多年药用历史,被列为攻治疾病的重要药物。本文谈谈种植附子怎样进行田间管理,其主要措施有哪些,代参考。
一、苗期管理
于幼苗出土前,用钉耙将畦面大土块和过厚的盖土扒入沟内,打碎再培于畦面,铲平沟底,保持平坦不积水。抓土块时不要过深,以免伤种芽。幼苗出齐后,发现病株,立即拔除烧毁。补苗宜早不宜迟,带土移栽法补栽至全苗。
苗高1米时,留基部叶片11~12片,摘去顶芽尖,继后掰去第1~2节的腋芽。掰芽后结合除草,每亩施过磷酸钙25公斤加腐熟堆肥1500公斤,施后培土。
适时间种。4月上旬于畦面按40厘米株距点播玉米,每穴留苗2~3株,以利遮阴。
二、中耕除草
附子栽培精细,经过清沟和修根等管理措施后,土壤更加疏松、细碎,不必另行中耕。但翌春苗出土前,应在行间用锄浅松土,以提高地温,促其早出苗。幼苗出土后,杂草开始滋生,注意经常拔除,做到有草即除。适时中耕,保持整个生长期土壤疏松。
三、修根方法
第一次修根在4月上中旬,清明节前后,苗高13~17厘米时进行。
第二次修根在5月中旬进行。用小手铲剖开附子根部周围的土壤,将附子主根和地下茎秆基部生长的小附子去掉。将母根上生长的附子选留2~4个,其余的去掉。通过修根去小留大,使营养集中供给留下的附子,提高加工附片的优质品率,增产增值。
注意在修根时从根部一侧剖开土壤,以看到母根上生长的小附子为度,尽量不摇动植株和破坏须根根系。修完一株后将下一株根部土壤剖开移盖在前株根部,依次进行。修完一畦后清理排水沟,将土培在畦上,使畦面保持弓背形,以利排水。
四、摘尖掰芽
第一次修根7~8天后,苗高50厘米左右,茎秆长出12~14片叶时,开始摘尖(俗称短尖)。用手摘除茎顶芽包(生长点),以控制地上部分生长,使营养集中输送根部促进附子新块根生长,预防植株倒伏。
摘尖3~5天后植株叶腋间开始长出腋芽(俗称分杈),应及时掰掉,连续掰芽3~4次直到无腋芽再生为止,以减少营养消耗。
掰芽能促使茎秆顶部叶片充分生长展开,既增加光合作用面积,又能对根部增加遮阴,降低地温,减少水分蒸发,防止夏季土壤过热,高温高湿引发白绢病发生和蔓延,有利块根的生长和产量形成。
五、灌溉排水
附子既怕干旱又怕水涝。夏季高温干旱,尤其在修根后2~3天无降雨时,应及时灌水。选择上午或傍晚引水沟灌,注意不要漫上畦面和在田间久停,防止因大水漫灌和长时间浸泡引起湿害,造成死苗和根部腐烂。6月上旬以后,天气炎热应停止灌溉。大雨后应及时排水,尤其是夏季高温突降暴雨时应及时排涝,否则水浸和雨后高温暴晒会引起土壤过分蒸腾,病菌侵染蔓延,造成块根腐烂。
六、施肥要点
附子喜肥,生长期较短,除施足基肥外,生长期要追3次肥。第一次施肥在补苗后10天,苗高15~18厘米时进行,在行间开沟,亩施人畜粪水1500~2000公斤或15公斤碳酸氢铵或7~8公斤尿素,促进苗期生长。
第二次施肥在第1次修根后,结合浇水,每亩施腐熟人畜粪水2500公斤或氮素化肥5~7.5公斤,促块根膨大。
第三次在第2次修根后,施肥方法和位置与第一次相同,肥料种类和数量与第二次相同。每次施肥后盖土并将沟内泥土提到畦面,保持畦面弓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