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立枯病的症状原因及防治方法

番茄立枯病在刚出土的幼苗和大苗上都能发病,对番茄的生产危害很大。

一、如何识别番茄立枯病

如何识别番茄立枯病

病苗茎基变褐,后病部缢缩变细,茎叶萎垂枯死;稍大幼苗白天萎蔫,夜间恢复,当病斑绕茎一周时,幼苗逐渐枯死,但不会猝然倒扶。

病部初生椭圆形暗褐色斑,具同心轮纹及淡褐色蛛丝状霉,但有时并不明显,菌丝能结成大小不等的褐色菌核,这是立枯病与猝倒病(病部产生白色絮状物)的重要不同。

二、番茄立枯病是怎样发生的

番茄立枯病是怎样发生的

番茄立枯病由立枯丝核菌引起,主要以菌丝体传播繁殖。病菌以菌丝体或菌核在土中越冬。菌丝能直接侵入寄主,通过水流、农具、带菌堆肥等传播。

病菌喜高温、高湿环境,发病最适宜的条件为温度20℃左右。感病生育期在幼苗期。

土壤水分多、施用未腐熟的有机肥、播种过密、幼苗生长衰弱、土壤酸性等的田块发病重。年度间育苗期间阴雨天气多的年分发病重。

三、怎样防治番茄立枯病?

怎样防治番茄立枯病

(1)培育无病壮苗

选棚外大田土壤配制育苗营养土,结合定植时间,适期育苗,并加强苗床管理。床温应控制在30℃以内,及时通风降湿,注意幼苗防病和炼苗,避免弱苗、病苗或苗龄过长。

(2)大棚土壤消毒

整地前,清除棚内病残体及杂草。深翻土壤(尤其连作重茬地时),搞好土壤消毒。每亩施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2公斤、50%敌克松1公斤,或40%的五氯硝基苯与福美双1:1混拌细土12.5公斤,配成药土。播前把1/3的药土撒入畦面播种,播后将剩余药土盖到种子上,防止土壤带菌。

(3)棚室高温处理

定植前15-20天,扣好棚摸,关闭风口,密闭大棚15—2天,进行棚室消毒,使棚内气温达到60℃以上,持续5-7天(通常所说的“烤棚”),使棚内形成长时间的高温环境,全面地杀死残存的病原菌,减轻病害发生。

(4)加强栽培管理

①增施生物菌肥和有机肥,改善土壤结构。番茄生长需要肥沃,疏松,对氮、磷、钾吸收多的土壤。因此,应增施优质的生物菌肥如枯草芽孢杆菌(又名可施可力)、多粘芽孢杆菌(又名阵地)以及腐熟的有机肥作底肥,这样既有利于压制土壤中的病原菌,又有利于疏松土壤、增加土壤保水排水及通透性,避免土壤板结,提高土壤活力。番茄开花前,棚室内均匀撒一层草木灰,以降低湿度,提高土温。补充钾肥,增强植株抗病力。

②科学浇水。一次浇水,不宜过多,保持土壤湿度适宜。提倡小水勤浇,避免大水漫灌,可采用滴灌或地膜覆盖浇暗水技术,降低棚内湿度。勤中耕,以提高土壤的透气性。既要注意保温防寒,又要注意通风降温,以减轻病害的发生。

(5)药剂防治

发病初期,及时用药防治,选用30%苯甲丙环唑乳油2000倍液(30斤水加7.5克药)+24%井岗霉素水剂1500倍液(30斤水加10毫升药)、或7096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30斤水加入25克)+20%乙蒜素水剂(又名杀菌王)1500倍液(30斤水加10毫升),每隔7天喷施1次,连喷2次。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zzsn.net/greenhouse/43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