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铃虫的发生规律是什么

棉铃虫别名棉铃实夜蛾,亦称玉米果穗螟蛉或番茄螟蛉,属鳞翅目夜蛾科害虫。

一、棉铃虫的发生规律是什么?

棉铃虫的发生规律

棉铃虫在内蒙古、新疆年发生3代,华北4代,长江以南5~6代,云南7代。以蛹在土中越冬。

成虫夜间交配产卵,95%的卵散产于番茄植株的顶尖至第四复叶层的嫩梢、嫩叶、果鄂、茎基上,每雌产卵100~200粒。初孵幼虫仅能啃食嫩叶尖及花蕾,一般在三龄开始蛀果,四至五龄转果蛀食频繁,六龄时相对减弱。

幼虫喜食青果,近老熟时则喜食成熟果及嫩叶。1头幼虫可食害3~5个果,最多为8个,蛀果树随番茄青果密度及降雨而变化。

棉铃虫属喜温喜湿性害虫,成虫产卵适温在23℃以上,20℃以下很少产卵;幼虫发育以25~28℃和相对湿度75%~90%最为适宜。北方以湿度的影响较为显著,当月雨量在100毫米以上、相对湿度在70%以上,为害严重。

但雨水过多,土壤板结,不利于幼虫入土化蛹,蛹的死亡率升高。暴雨可冲刷掉棉铃虫卵,对其发生亦有抑制作用。

二、如何防治棉铃虫?

如何防治棉铃虫

(1)农业防治

①秋耕冬灌,压低越冬虫口基数。秋季对棉铃虫为害重的棉花、玉米、番茄等农田,进行秋耕冬灌破坏越冬场所,减少等第一代发生量。

②优化作物布局。在棉田边、渠梗上点种玉米诱集带,选用早熟玉米品种。利用棉铃虫成虫喜欢在玉米喇叭口栖息和产卵的习性,每天清晨专人抽打心叶,消灭成虫,减少虫源。

③加强田间管理。适当控制棉田后期灌水,控制氮肥用量,防止棉花徒长,可降低棉铃虫为害。在棉铃虫成虫产卵1期使用2%过磷酸钙浸出叶面喷施,既有叶面施肥的功效,又可降低棉铃虫在棉田的产卵量。适时打顶整枝,并将枝叶带出田外销毁,可将棉铃虫卵和幼虫消灭,压低棉铃虫在棉田的发生量。

(2)人工物理防治

①在成虫羽化、产卵时,在棉田摆放杨枝把诱蛾,每667米,放6~8把,日出前捉蛾捏死。

②高压泵灯及频振式杀虫灯诱蛾具有诱杀棉铃虫数量大,对天敌杀伤小的特点,宜在棉铃虫重发区和羽化高峰期使用。

(3)生物防治

二代棉铃虫卵高峰期后3~4天和6~8天,连续两次喷洒3200亿苏云金芽孢杆菌制剂600倍液、或1.6%狼毒素水乳剂800倍液、或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600倍液,可使幼虫大量染病死亡。

(4)化学防治

当棉铃虫百株虫量一代为5~10头、二代为15~20头、三代为25头时可用化学农药进行防治,以挑治为主,严禁盲目全面施药。

棉铃虫卵孵化盛期到幼虫二龄前,施药效果好。二代卵多在顶部嫩叶上,宜采用滴心挑治或仅喷植株顶部,三、四代卵较分散,可喷植株周围。

棉铃虫发生较重的地块,在产卵盛期或孵化至三龄幼虫前,局部喷洒药剂防治。可选用25%马拉硫磷•氰戊菊酯乳油6000倍液、200克/升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15000~30000倍液、2.5%氯氟氰菊酯乳油5000倍液、2.5%联苯菊酯乳油3000倍液等。三龄后幼虫已蛀入果内,必须要施用强内吸性杀虫剂如20%丁硫克百威乳油1500倍液、30%乙酰甲胺磷乳油1500倍液喷防。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zzsn.net/crops/98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