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夏是一味传统的常用中药材,市场需求量大,种植半夏经济效益可观。但半夏病害较多。
半夏的病害主要有真菌性病害(块茎腐烂病、茎腐病等)、病毒性病害(病毒病、花叶病等)和生理性病变(白点斑病、紫叶病)等。
(1)块茎腐烂病(或根腐病)
受害症状为块茎部分或全部腐烂,有干腐和湿腐两种表现,在半夏种植和贮藏期都可发生。病菌通过土壤或种茎传染。
防治方法:在采收留种时精选,剔除带病、被虫伤或机械损伤的种茎;播种前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浸种20分钟或用50%的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200倍液浸种10分钟再播种。
整地时用75%敌磺钠可溶性粉剂500-1000倍液或用石灰水对土壤进行消毒,半夏出苗后再用5%的石灰水浇灌半夏植株;半夏生长过程中应及时排水,避免积水,应及时采收。
(2)茎腐病(或猝倒病)
病原菌多为尖孢镰刀菌,有的为疫霉。病菌多以菌丝、厚垣孢子在寄主残体或土壤中越冬,随雨水和水流传播,虫伤或机械损伤可加重该病的发生。
危害半夏幼苗的地上或地下部分嫩茎,染病后近地面处茎基产生褐色水渍状斑,继而环绕扩展,渐呈环线褐色状斑,幼苗倒伏死亡。
防治方法: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选用健康无病的种茎,播种前可用多菌灵500倍液浸种35分钟,对种茎进行充分消毒;发病初期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0%苯菌灵粉剂1500倍液、75%百菌清粉剂500倍液等灌施或喷洒。
生长期及时排水,并疏松土壤,防止涝害和土壤板结;病害流行期,及时挖除田间病株并用石灰消毒处理;半夏种植3-4年后必须轮作。
(3)叶斑灰霉病
病原属半知菌亚门葡萄孢属真菌。以菌核随残体或在土壤中越冬,翌年产生分生孢子侵染,孢子可随气流、雨水传播。
主要危害叶片,叶片初染病时呈水渍状退色病变斑,有的呈灰白色点状或条状病变斑,后扩大呈褐色不规则大型病斑,多个病斑可愈合成更大型病斑,通常造成叶扭曲,或覆盖全叶造成叶过早枯死,叶背面病斑湿度大时形成灰色霉层。
防治方法:发病田及时清园消灭病原。发病期可用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900倍液,或65%甲霉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50%乙烯菌核利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等喷施。
(4)病毒病(或缩叶病、花叶病)
主要是由黄瓜花叶病毒、芋花叶病毒和大豆花叶病毒等侵染所致。其为害症状为叶片皱缩、花叶、植株矮化,甚至整株死亡。
该病害对半夏的危害较为严重。半夏病毒病主要通过蚜虫、蓟马等害虫、与病株摩擦和种茎传毒等方式传播。
防治方法:选用无病毒的种茎;生长期及时防治虫害发生,减少传播媒介;发病时可选用磷酸二氢钾或20%毒克星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0.5%抗毒剂1号水剂250-300倍液、或20%病毒宁水溶性粉剂500倍液等喷洒,隔7天施药1次,连用3次,促进叶片转绿、舒展减轻危害,采收前10天应停止用药。
也可以通过组织培养手段,对半夏进行脱毒处理,其脱毒率可达80%以上,脱毒植株生长健壮正常。
(5)其他生理性病变
半夏的生理性病变主要是由一些生理因素引起的病变,尚未确定病原菌。与病株不会交叉接触传染。主要症状是叶片产生多个近网形至不规则形白点病斑。
或是叶面呈紫斑,有的叶背也有紫斑,有的叶面全为紫色,但叶前仍为绿色。危害较轻,会造成倒苗,病株再长出新叶时,一般不产生白斑或紫斑等。
因此,一般不作特殊防治,可通过加强田间肥水管理,促进病株倒苗后再生新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