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薯的栽培方法与主要技术措施

我国的甘薯栽培已有400余年的历史,主要分布在四川盆地﹑黄准海、长江流域和东南沿海等地。本文介绍一下甘薯的栽培方法与主要技术措施。

1、育苗方法

育苗方法

早育苗﹑育壮苗是丰产的基础。2月10日左右用火炕双膜育苗法;出苗前,床温保持在25~34℃,湿度保持在80%~90%;出苗后,棚内气温保持25~35℃,薯苗顶土时应揭掉内膜(地膜)。

薯苗出圃前7~10天,断水﹑控温﹑控肥,棚膜昼揭夜盖,使温度接近自然温度(15℃左右)进行炼苗,以提高成活率。也可提前采苗进行假植。每采1茬苗,2天后施肥,浇水1次。

2、起垄栽培

起垄栽培

甘薯是地下块根作物,生长发育需要疏松的土壤,一般需要30厘米厚厚的疏松土层才能适合生长。起垄栽培的特点是增加疏松土层的厚度,土壤结构疏松,空隙度大,透气好,供氧充足,起垄后上下层昼夜温差大,有利于甘薯块根生长和养分积累,有利于薯块膨大,早结薯,多结薯。

3、科学施肥

科学施肥

甘薯为喜钾作物,氮、磷肥对甘薯生长发育也很重要。实践证明适宜的n:p:k以1:1:2为宜。犁地前,每公顷施硫酸钾300千克﹑磷酸铵150千克作底肥。小团棵后可用1%的尿素液加0.12%磷酸二氢钾叶面追肥。

施肥原则是农家肥为主,化肥为辅,在施肥方法上,采用农家肥和磷肥全部用作底肥施用,香薯两次施氮﹑钾肥,前期壮株肥以氮肥为主,钾肥为辅,后期促薯肥以钾肥为主、氮肥为辅。

4、合理密植

合理密植就是因地制宜地确定密度,构成舍理的群体结构,协调甘薯个体与群体矛盾,最大限度地利用地力和光能、充分发挥群体的生产力,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甘薯的产量是由株数、薯数和薯重三要素构成,合理密植必须协调株数﹑薯数和薯重三者之间的关系,才能获得高产。

5、覆盖地膜

甘薯是无性繁殖作物,地上部利地下部生长的时间越长,产量也越高,适时早栽是甘薯增产的一项重要措施,甘薯覆盖地膜可以克服无霜期短﹑有效积温不足的矛盾,起到增温﹑保摘解决早插秧矛盾的作用。

同时,覆盖地膜可以加速土壤的养分分解﹑改善土壤物理结构﹑优化甘薯的生长环境。采用先盖膜后栽插方式,优点是栽后发根快,成活率高。

6、喷施激素及化学调控

应用生长调节剂主要是充分协调甘薯生长过程中的“源、流、库”关系,最终使地下部薯块膨大高峰出现早,干物质强度大1持续时间长,从而达到产量提高。

栽苗时用bt生根粉5号,浸种液浓度5~10克/升浸薯苗基部30分钟,促根早发。

在薯蔓盛长期用40%乙烯利800倍液喷施叶面,使蔓长缩短,分枝数增加,中后期喷施甘薯膨大素2~3次,促进薯块快速膨大。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zzsn.net/crops/56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