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豆的田间管理方法与主要措施

科学合理的田间管理是小豆取得丰产的重要保障。

一、查苗补苗

查苗补苗

尽早查苗补种是保证合理密植,实现苗全、苗齐、苗匀、苗壮的一个重要环节。当小豆苗出土达80%左右时,要逐块逐行检查,发现缺苗时,及时用催好芽的种子补种。

第一次查苗补种齐苗后,还要再检查1-2次,如发现因病虫、风、雨等自然灾害又造成缺苗时,立即进行芽苗补栽。芽苗补栽时,天气要好,温度要高,选苗要小,根子要少,坑要小,以刚埋小苗算正好,栽后不板,水要少,移栽5~6天后,松土保墒,尽早施些偏心肥,力争达到苗全、苗匀。

二、间苗、定苗

间苗、定苗

间苗、定苗是控制小豆群体株数,减少养分无效消耗,促进壮苗,提高单产的有效措施。通过间苗,使幼苗分布均匀,节间变短,分枝增加。

一般在幼苗出齐,两片真叶展平时间苗,第一复叶期定苗,最迟不超过第二复叶期。但在病虫害较重地区和年份,应适当推迟到第二、三复叶期定苗。结合间苗拔掉病株和弱苗,并带到小豆田外处理。

三、中耕除草

中耕除草

小豆田间杂草防除,可采用化学药剂封闭除草和机械中耕除草相结合。

中耕能消灭田间杂草,疏松土壤,调节水肥气热状况,促进根系发育,增强固氮能力。群众中有关于“早中耕地发暖,勤中耕地不板,深中耕根深、棵壮、节间短,细中耕除草、防病、防涝又防旱”的说法,充分说明了中耕锄地的重要作用。

春小豆一般中耕2~3次,夏小豆中耕1~2次。出苗后结合间苗进行第一次中耕,苗期中耕为浅中耕,耕深10~15cm。花荚期第二次中耕,耕深15~20cm,断掉部分侧根,以控制营养生长过旺。开花前结合除草起垄培土,后期拔一次大草。

四、化控调节生长

应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可以促进或控制小豆的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增加经济产量。例如,在小豆初花期、盛花期分别喷洒100mg/l、200mg/l的三碘苯甲酸,能有效地抑制徒长,矮化茎秆,防止倒伏。

在幼苗期也可喷洒矮壮素,能使小豆的节间缩短,茎秆粗壮,植株矮化,增强小豆的抗逆性能。

五、灌溉与排涝

由于小豆的生育阶段不同,需水量也有很大差异,如苗期植株小,生长慢,需水量较少,但由于苗小根少,吸水能力弱,稍有旱相就会影响生长发育。

花荚期是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齐头并进时期,需水量达到高峰,称为需水临界期,此期缺水,花荚减少,给产量带来严重影响。鼓粒灌浆期是生殖生长旺盛时,也需要较多的水分,此期水分不足,荚秕粒小,严重减产。因此,小豆合理灌水的原则是:前期量要小,时间要适当早;中期量适中,方法掌握巧;后期不放松,水量要灌饱。

小豆虽然具有一定的耐湿性,但幼苗期怕涝,花荚期最怕过水涝,整个生育期间都不能出现渍水现象。在渍水情况下,受害植株根瘤固氮和供氮能力减弱,要注意及时排涝,保证雨后田间无积水。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zzsn.net/crops/48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