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旱涝急转灾害预防与补救措施有哪些

水稻生长受旱-涝-旱的交替胁迫。“旱涝急转”包涵两层涵义:

(1)由干旱转向洪涝的一种自然现象,属于客观范畴,通常表现为从一段持续干旱的天气突然转为易涝的暴雨天气。

(2)由抗旱转向排涝的一种人类行为方式的变化,属于主观范畴,表现为某一区域正在抗旱,在一场突如其来的大暴雨或持续强降雨之后,工作重心必须立即从抗旱转移到排涝上。

一、水稻“旱涝急转”的发生时期对水稻的影响

水稻旱涝急转发生时期对水稻的影响

(1)分蘖期。水稻的有效穗数显著降低、产量下降。稻米的出糙率、精米率和整精米率均下降,垩白度下降较为明显,直链淀粉含量提高。重旱轻涝胁迫使得稻米的粗蛋白含量显著降低。

(2)拔节期。拔节期旱涝急转导致水稻每穗粒数显著降低,水稻产量显著降低。稻米的整精米率提高,并显著降低了垩白率和垩白度,稻米直链淀粉含量提高。

(3)幼穗分化期。幼穗分化期“旱涝急转”导致水稻每穗总粒数和结实率下降,产量降低。稻米整精米率、粒长和胶稠度降低,垩白粒率和垩白度增加,稻米外观品质、加工品质和蒸煮品质均不同程度下降。幼穗分化期“旱涝急转”对稻米品质及产量形成的不利影响更大,且存在叠加减产效应。

二、水稻“旱涝急转”灾害的预防与补救措施

水稻旱涝急转灾害的预防与补救措施

(1)合理安排栽培季节,调整水稻种植方式。根据水稻不同生育期抗旱耐涝能力不同,在“旱涝急转”灾害多发地区调整水稻的栽培季节与播植期,错开旱、涝发生高峰期和水稻对旱涝的敏感期,避免关键生育期出现在干旱、暴雨期。

(2)培育并种植抗旱、耐涝品种。利用不同水稻品种抗旱、耐涝能力的差异,在旱涝易发、多发地区种植耐旱、耐涝的品种。

(3)灾前采取抗旱、耐涝栽培措施,提高水稻抗逆能力。在洪涝灾害发生前,通过水肥调控、化学调控等措施促使水稻生长旺盛,增加植株的“物资储备”。

(4)灾后及时补救,最大可能地降低损失。

①干旱和受淹时间越长,减产越严重。出现内涝积水时,要尽早排退洪水,使水稻叶片露出水面,缩短淹没时间。

②增施化肥。洪水退后,一旦植株恢复生机,应及时增施化肥。以施速效氮肥(尿素)为主,并辅以磷、钾肥。

③防治病虫害。洪水过后,白叶枯病和纹枯病容易暴发成灾,需要选择合适的农药和剂量进行防治。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zzsn.net/crops/209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