芍药以干燥根入药。味苦、酸,性微寒。归肝、肾经。具养血、敛阴、柔肝等功效。主产于山东、安徽、浙江、四川等地区。
一、选地与整地
选择土层深厚肥沃、排水良好的夹砂土,前作物最好为小麦、豆类、甘薯等。将土地深翻40cm以上,整细耙平,施足基肥(每667m2腐熟厩肥或堆肥2000~2500kg)。播前再浅耕1次,四周开排水沟。
在便于排水的地块,采用平畦(种后作成垄状);排水较差的地块,采用高畦,畦面宽约1.5m,畦高17~20cm,畦沟宽30~40cm。
二、繁殖方法
以芽头繁殖为主,亦可种子繁殖。
1、芽头繁殖
选择形状粗大、饱满健壮、无病虫害的芽头,按大小顺其自然生长状况切成数块,可在芽下留2cm长的根,每块需带有粗壮芽苞2~3个,宜随切随栽,否则需将整个种芽砂藏备用。
选地势高且干燥的平地,挖宽70cm、深20cm左右的坑,长度视种芽多少而定。坑底整平,其上铺一层6cm厚的细砂,然后将芽头向上,排放一层种芽再覆盖一层厚6cm的细沙,芽头稍露出土面,以便检查。
层积期间应经常翻开检查,保持一定湿度,发现霉变及时用清洁河砂重新层积砂藏。
2、种子繁殖
8月上旬种子成熟后,随采随播。条播,按行距20cm,开深5cm的浅沟,将种子均匀播入沟内,覆土与畦面齐平,培育2~3年后移栽于大田。
三、移栽与定植
于8月上旬至9月下旬酷暑过后立即栽种,最迟不能晚于10月份。栽种前,将种芽按大小分别下种,有利出苗整齐。
栽植的行株距各地略有不同,一般按行株距(45~50)cm×(30~40)cm挖穴,可适当密植。穴深12cm,直径20cm,先施入腐熟厩肥与底土拌匀,厚5~7cm,然后每穴栽入芍芽1~2个,芽头朝上,深度以入土3~5cm为宜,覆土,并浇施稀薄人畜粪水,最后盖土稍高出畦面使呈馒头状小丘,以利越冬。
种子繁殖的幼苗移栽方法同上,起苗时注意不要伤及根部。
四、田间管理
白勺田间管理的主要内容有中耕除草、追肥、培土与亮根、摘花除蕾、灌溉排水等,具体方法请参见本站《白勺田间管理方法与主要内容有哪些》一文。这里必须强调,芍药忌积水,多雨季节应及时排水,以免烂根。干旱季节应及时灌溉。
五、病虫害防治
1、灰霉病:为害叶、茎及花部。防治方法:发病初期喷50%多菌灵800~1000倍液或喷1:1:100波尔多液,每隔10~14日1次,连喷3~4次。
2、叶斑病:主要为害叶片。防治方法:发病初期喷50%多菌灵800~1000倍或50%托布津1000倍液。梅雨季节选晴天喷药1次,9月上旬和中旬各喷1次。
3、锈病:为害茎叶。防治方法:发病初期喷25%粉锈宁或65%代森锌500倍液,3~7日1次,连喷3~4次,两药交替喷雾。
4、软腐病:为害种芽。防治方法:应选通风干燥处贮藏,砂土、芍芽用0.3%新洁尔灭溶液消毒,砂土含水量以手握之成团,放开即散为度,不宜过大。
六、采收、加工与贮藏
根据各产地具体情况;采收期在6月下旬至10月上旬,浙江一带一般6月下旬至7月上旬采收,安徽、四川等地一般8月间采收,山东则于9月间采收。
选择晴天,割去茎叶,小心挖起全根,防止主根折断。割下根,剪去侧根或须根,切去头尾,按大、中、小分级,在室内堆2~3日,每日翻堆2次,促使水分蒸发,便于加工。
将不同等级芍根分别放入沸水中煮5~15min,待表皮发白,用竹签可轻易插进时为已煮透;然后迅速捞起放入冷水内浸泡,同时用竹刀刮去栓皮(亦可不去外皮)。最后将芍根切齐,按粗细分别晒干和烘干。一般早上出晒,中午晾干;下午3时再出晒。晚上堆放于室内用麻袋覆盖,使其发汗;反复进行几日直至里外干透为止。烘烤时温度不宜过高,时间不宜太长。
采用细竹篓或麻袋包装,置通风干燥处贮藏,定期翻晒,忌烈日暴晒,以免变色翻红。